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

不是農夫,是半農夫

這陣子因為米跟梨子的關係,和朋友有了一些新的連結,有人願意贊助我們繼續耕耘這片土地,心裡當然很是感動與開心,但更重要的是,覺得自己好像是扮演一個橋樑或是一個媒介的角色,可以跟好朋友介紹宜蘭的好山好水,分享跟土地比較貼近一點的生活方式。

這三年以來,因為一股勁地對於農村生活的想望,就傻傻地租地耕種了三個年頭,從找地、找資材、照顧、收成、儲存、包裝、銷售,全部通通玩過一次,雖然只有少少的量,但也全數都要一手包辦。這其中也接受了許多在地朋友的協助,才能圓我們一個作為最前線耕作者的一個想像。


這過程當中,收穫最多的,大概就是對於農業在台灣目前的處境,有了更多的了解。當自己從一個消費者轉而變成生產者,看事情的角度也有所不同了。我可以了解為什麼農民願意把辛辛苦苦生產的所得,用很便宜的價錢,賣給貨商。並不是每個農民都會使用電腦,也都有能力站到第一線去銷售自己的產品,更何況,照顧果樹已經耗時費力,過去我們所熟悉的那些,默默耕耘又不善言辭的阿伯們,是該如何面對豐收時堆積如山的成果呢?

農產品都有保存的期限,如果沒有限期趕快銷掉,所面臨的,是之後更麻煩,更費能與燒錢的保存問題。
 
為什麼有這些深刻的感受?

因為雖然產量少少的,收成時的滿足,很快的就會被因為面臨後續處裡的問題的困境而淹沒了。
我們的對話常常是這樣的...

當阿展在算著算著,今年套袋幾顆果子,如果順利的話,可以收成幾顆點點的...
如果收成了,那到時候要賣給誰啊?他問

而我總是會波他一桶冷水說,先不要期望過太高,種出來再說吧!

今年,阿展果真種出比去年還多的果子呢!(雖然跟其他果農的收成比較下來,我們的收成還是少的可以啊~)

雖然還是少,但也足夠讓人覺得滿足與欣慰了!
雖然不好意思,也只好硬著頭皮,推銷給自己的朋友了。

唉~未來是不是要當一個農夫是另外一回事,而現在,我覺得的是,如果能夠好好照顧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,讓鄰人,或是其他辛苦的農夫們,有機會因為更多人的參與與消費而找到另外一條出路,那麼,這樣與土地對話的生活方式,也可以,開創出另一種可能。

1 則留言: